廣達-陽明交大聯合AI研究中心以傳統布袋戲西田社為概念之創作《機器之心:虛擬乾坤X機心操偶—布袋戲與身體數據的對話》,受文化內容策進院邀請,9/7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臺灣專場講座」中演出,代表臺灣以科技藝術形式呈現機械布袋戲。被譽為科技藝術領域奧斯卡獎規模的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以主題「Hope希望」為主題,探討如何用科技藝術創造微小的希望,舉辦
時間為9/4-9/8,其中9/7是臺灣文策院與林茲電子藝術節合作的臺灣專場講座,此講座不僅以臺灣為主題,亦介紹臺灣的科技藝術,而《機器之心》是此專場的最重要的演出。
此次展演不僅是廣達-陽明交大聯合AI研究中心統籌的成果,亦是多校合作的結晶。參與者包括陽明交大林一平終身講座教授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羅禾淋副教授的團隊,結合了「手的延伸X掌的傳承」與「5G異地共演機械操偶計畫」,以及陽明交大許峻誠教授團隊的「未來布袋戲計畫」,共同推動作品《機器之心》登上國際舞台。本次新版作品融合虛實技術與隨身心電圖量測儀,將傳統布袋戲從虛擬偶延展至機械偶,展現布袋戲的未來創新。創作以IoTtalk物聯網與廣達QOCA技術為核心,將虛擬實境、互動投影、機械手掌與心跳數據偵測技術結合傳統布袋戲,突破了傳統表演空間的限制,展示出傳統藝術在未來的多樣可能性。
展演獲得文化部和廣達-陽明交大聯合AI研究中心的支持,並由西田社基金會贊助,以及廣達硬體設備的技術支援。在演出中,舞者佩戴了廣達的QOCA隨身心電圖量測儀,將其即時的心跳數據轉化為視覺效果,展現舞者的情感與生理反應。這些數據也進一步用來操控虛擬與機械偶。在整場演出中,舞者透過虛擬實境手勢辨識技術及動作捕捉手套,重新詮釋了傳統布袋戲的手勢之美,並
將這些動作數據化,即時操控機械偶與其共舞。《機器之心:虛擬乾坤X機心操偶》融合了虛擬實境、動作捕捉、機械手掌與心跳數據偵測等創新技術,將傳統布袋戲的精髓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開創了全新的演出形式。